上集我们介绍了抽象主义的概念由来,但事情好像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创立跟发扬光大可以是两回事,而诞生与被定义也同样可以是两回事。
康定斯基(Kandinsky)之前,抽象艺术的探索其实已经存在,只是缺乏一个代表性人物及代表作品进行一个历史定义,这方面而言,康定斯基是幸运的,在对的时间做了这件对的事情。
“抽象”这个名词自然是相对“具象”而提出的,就像天枰两端,因此越不“具象”往往代表越“抽象”,直到天枰一端压到底部。
回顾一下“现代艺术”发展轨迹,天枰开始出现明显倾斜是以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野兽派(Fauvism) “出现为瞄点的,继而是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立体主义“(Cubism)。
他们都开始从不具象描绘对象出发,而康定斯基将这种倾向推向极致,让他从表现主义阵营独立出来,1919年学术界开始针对他的风格提出”抽象表现主义“这个名词。
几乎同一个时期,康定斯基的一位苏联老乡在差不多时间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抽象做到极致,他名叫:马列维奇(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
马列维奇在我们的“构成主义“篇章已经客串出场,因为他曾经是“构成主义”(The Russian Constructivism)代表人物李西斯基的老师,在“构成主义”诞生前,马列维奇创建了“至上主义”。
师徒两人其实各自分别混迹了艺术圈与设计圈,“至上主义”的形式放到设计圈就变成了初期的“构成主义”,两人的表现手法在观感上是很接近的。
中国有个成语叫“南橘北枳”,出自《晏子·春秋》,原文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意思是橘子长在南方就叫橘子,味道甜美,长在北方味道就变得酸苦,就叫“枳“,其实是同一种水果,形容环境变了,事物性质就不同。
马列维奇1879年时候出生在波兰一个叫“基辅”(Kyiv)的地方,后来被俄罗斯占领了,再后来这个地方又在苏联解体后属于乌克兰。
马列维奇的家庭情况还可以,父亲经营一间糖厂,头脑灵活非常勤奋,一共生了14个小孩,最后存活下来只有9个,那时候婴儿夭折很常见,这也是为什么要尽量生育的缘故。
马列维奇是老大,其实看他的历史照片,任何一张都是副老大的样子。
他从小喜欢看乡下老太太做刺绣,也喜欢在节日时候帮忙村里的叔叔伯伯装饰壁炉,所以跟康定斯基一样,对俄罗斯民间艺术有深厚感情,在此过程中,他爱上了绘画。
1896年开始,17岁的马列维奇开始正式系统的学习绘画及雕塑,还有建筑,这三种技能在那个时候来讲,基本是一体化的,一学就是8年,到了1904年他决定到莫斯科发展。
最开始马列维奇就走上艺术路线,偶尔会在莫斯科的设计工作室接一些建筑相关的图纸绘制工作,因为毕竟生活总要开销。
他还接过设计项目,比如1911年时候他曾经为苏联著名的美容巨头“博卡”(Brocard)设计过古龙水的广告设计。
随后他以教师工作为主,并且很积极的进行绘画创作与参展。
那时候画家要扬名的机会少得可怜,基本上都是千军万马独木桥,不是去参展就是在准备参展的路上。
马列维奇的绘画风格跟大部分画家成长时期一样,变化多端。
他先后画过印象派、象征主义、野兽派跟立体主义风格作品,还有后来影响了诸多流派的未来主义(详见【平面设计史】系列)。
19世纪末开始,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之间产生的艺术风格总会相互参和,难以避免,熟悉【风格列传】的朋友一定有所感受。
“至上主义“在1915年正式确立,当时马列维奇发表了一个类似艺术宣言的小册子,叫《从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到至上主义》,可见至上主义是基于立体主义及未来主义进行思考与演化的。
至上主义从表现形式来简单看,就是几何色块之间的组合、分离、交叉与重叠。
史太浓对抽象艺术的定义,是它能引发你无限想象,这些想象会因为每个人的认识经验产生巨大差别,不同的人在同一张画中能看到不同世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同一张画,也能看到不同的世界,这就是抽象艺术的魅力。
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绘画就能带给人这样的感受,而至上主义的大致思想核心是:剥掉物质性,将纯粹与无限融合。
显然,这样的话难以明白,所以通俗化一点来说就是:眼睛看到客观世界的不重要,关键是感受的纯粹性。
这句话似曾相识,我们在《表现主义》那一期就是这样解释表现主义的,但不要忘记,抽象主义最初就属于表现主义一部分,康定斯基是表现主义艺术团体“蓝骑士“的核心人物。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纯粹“这个词,关于纯粹,几何图形是典型元素,而且自然界其实找不到标准几何形,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中的著名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曾经说过“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
而学美术的朋友也知道,理解物体的时候是通过几何概括法来完成的,所以几何元素成为抽象艺术很匹配的原料。
对于艺术的解读,词语往往很无力,大部分对于艺术概念的表述都只是无限趋近的过程,永远标准到位的答案,也没有公式,就算你认为有,也一定有反对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至上主义的几何是建立在直线基础上的,而正方形是至上主义的基本元素。
所以马列维奇最著名的两个作品都跟正方形有关,首先是《白色背景上的黑方块》。
这张画基本上听一下名字就可以,不需要去看,因为真的就是白色纸上画了一个黑色方块而已,实至名归,诚信经营。
这张画在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展出后激怒了大部分在场画家,情况好勤劳干活的人看到原来没干活也会发工资一样。
大家认为这张画就是一片空白,马列维奇最初也被批评者激怒,说:这不是一个空的正方形,它充满所有物质的缺失,孕育了无限意义。
不知道大家能否听懂,反正说话时候只要让人听不懂,但又有模有样就会显得高端。
后来马列维奇不知道是否要呼应大家“空白“的说法,又画了一张《白上白》,是白色纸上画了一个白色方块,显得更加的找抽,幸好还能通过边缘识别出白色方块的位置。
没有人清楚马列维奇想表达什么,他这次也干脆也不作任何解释,等大家自己猜,让大家高血压。
其实也有一些评价者认为,可以从马列维奇的抽象形式中看到具象概念,比如一些组合的方块特别像建筑群顶部,有一些则像某种含义的手部动作,但都没有获得确切答案,所以如前面所述,这就是抽象艺术的魅力。
马列维奇成名特别晚,他是在1927年通过华沙(波兰首都)及柏林(德国首都)的展览才让西方艺术界普遍认识,此时康定斯基已经是抽象主义最主要的代表者。
但毫无疑问,至上主义是属于认识抽象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
除了马列维奇,抽象艺术中还有一位人物要重点认识,是“荷兰风格派”(De Stijl
)的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关于风格派的起源发展我们已经有专门的篇章讲述,相关背景大家可以移步了解。
风格派属于一场横跨艺术与设计的运动,艺术端的代表就是蒙德里安,在他抽象艺术成熟期的作品只需要7个字概括:红黄蓝与方格子。
他完全确立出这种艺术形式的时间段跟康定斯基及马列维奇几乎是同步的。
蒙德里安1872年生于荷兰一个叫阿默斯福特(Amersfoort)的城市,父亲是当地一名不错的绘画老师,所以他从小习画,还接受过正规的艺术学院教育。
他一直比较喜欢画风景,我们在互联网上能找到他比较早期的画大致是1900年左右,是比较典型的写实风格,而且有荷兰传统绘画那种细腻感。
根据记录,1903年时候,他的风景画还曾经获得一个叫“克勒姆”的奖项,没有找到这个奖项对应的英文名,推测是荷兰绘画界当时一个比较重要的奖项,由此看出他在写实技法上是获得专业认可的。
专门讲述这一点是因为有很多设计师或者绘画者误以为抽象绘画就是一通乱画,但按史太浓当前的所有认识,任何一位出色抽象画家都首先是写实绘画能手,如同中国书法一般不会直接学草书一样(特例不谈)。
蒙德里安随后的经历跟马列维奇差不多,先后画过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跟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很显然是抽象主义的一个跳板,蒙德里安的关键转折期是1911年在阿姆斯特丹(荷兰首都)的展览中看到毕加索“分析立体主义”时期(详见【风格列传】的立体主义篇)的作品开始的。
他深深迷上立体主义,为此,1912年蒙德里安去到巴黎发展,画出了《灰树》跟《静物与姜罐》这样的作品。
当立体主义画了一段时间后,蒙德里安开始认为:画面应该不能出现真实东西,因为任何真实物质都会引起情感反应,情感会遮蔽纯净的自然。
艺术家的心境总是不容易明白,所以这句话也是晦涩难懂,但他当时的心境其实跟马列维奇很像,就是希望进一步追求“纯粹”,一种复归到婴儿般的纯粹。
1913年他画出了《棕色与灰色的组合》这样的作品,几乎消灭了曲线跟斜线,而且看不到什么具象元素,他的风格呼之欲出。
如果大家有印象,康定斯基在同一年画出了他的《无题》,(也有说法是1910年),而马列维奇画出了《雪后的乡村早晨》(也有说法是1911年)。
接下来就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部分艺术家都被迫停止创作,甚至还有一些上了前线,荷兰当时属于中立国,但蒙德里安回不去,被迫留在巴黎,一直呆到1919年。
这个期间,他的作品风格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为这个期间风格派诞生,他与另外两位主要成员相互影响,分别是杜斯伯格(Theovan Doesburg)跟莱克(Bart van derLeck)。
红黄蓝三原色与纵横结构可以说是他们三人一起奠定的,但蒙德里安赢在坚持。
史太浓清楚蒙德里安的这种坚持是有更复杂因素,但如果站在品牌建设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很成功,因为让一件事情成为传奇的关键就是长时间坚持。
蒙德里安雷打不动的坚守让他完全占领“风格派”这个“品牌”关键词,如果不研究设计史与艺术史,知道杜斯伯格的人其实很少,知道莱克就更少了。
从1917年开始,蒙德里安的画作就一直是不同格子与不同大小比例的红黄蓝色块组合。
促使他走向这种抽象艺术形式的说法挺多,甚至有从宗教角度的解释,这些内容就不在史太浓的探讨范围了,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可以进一步研究。
评论回复